工业发展势头好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2135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累计投用园区项目62个;累计招引入园企业2011家,入驻、投产企业1153家,入园企业实现产值超千亿元
●全市规上企业入园率由28%提升至56%,入园规上企业增加值占比由32%提升至68%。规上企业入园数和产值实现翻番、税收翻两番
驱车驶入创业路向西而行,乌黑平整的柏油路在眼前笔直延伸,晋江经济开发区英林服饰标准厂房一体化工业园“闯”入视野之中。园区内,道路人车分流、井然有序,在蓝天的映衬下,一幢幢7层上下的标准化厂房崭新、静谧。而踏入位于9号楼的晋江市乾德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德纺织),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扑面而来,针织、梭织等生产车间内,上百台崭新的自动化设备全速运转,几名工人在设备间穿梭查看。
去年10月,乾德纺织将生产车间从厦门悉数搬迁至英林服饰标准厂房一体化工业园(一期);11月,企业逐步进入生产状态。“我们是李宁、安踏、特步、乔丹、361°等品牌企业织带合作供应商。去年公司整体营收稳固发展,上半年同比增长25%。下半年由于工厂搬迁,业绩与2023年持平。”乾德纺织总经理韩杰说,如今,智改数转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求,这几年他们在不断寻找更合适的产业空间,“选择入驻园区,看重的是更规范化的厂房,配套的宿舍楼,更标准的物业管理”。
在三楼针织生产车间,4.3米的楼层挑高,1700平方米的空间面积,整个生产车间宽敞、透亮,为新设备安置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载体。“进驻园区既让企业享受到拎包入住、拎机投产的便利,也为员工提供了更舒适的生产空间。”韩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签下了9层的产业空间,面积1.5万多平方米,相较搬迁前,空间面积增加20%。而随着新设备的进场,梭织产能增加45%,针织产能增加30%。“今年公司正月初八开工,员工返岗率高于过去10年,除了公司的激励机制外,也得益于生产环境的优化。”
今年,该企业新的增资扩产项目仍在推进。“智改数转是我们增资扩产的主要方向。晋江这个生产项目我们计划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投入3500万元,主要用于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购置和布局。”韩杰说,目前,车间所有设备已实现联网。今年2月底,计划将5个生产车间的数字看屏安装完成。今年,他们还计划新增五六条生产线。位于一层的智能化立体仓储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预计5月,网络、信息化系统、设备将实现联通。
如今,英林服饰标准厂房一体化工业园(一期)已进驻11家生产型企业、9家商贸型企业,100%完成招商。时光回溯,2022年9月园区开工建设前,一人高的芦苇丛、崎岖的黄土路是这片荒地的主要景致。“许多企业有增资扩产的需求,但苦于没有空间,常常租赁民房或者破旧的小房子,既有安全隐患,也限制了企业发展。”晋园发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辉煌告诉记者,为了尽快释放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国土、住建、工信、园区办等多部门通力协作,2022年8月园区一期开工建设,到2023年8月完工,仅用了一年零六天,当年9月开园试运营,实现了“策划即招商、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付、交付即投产”,二期将于今年6月投用。
基于英林镇的产业特点,园区以运动服饰为产业定位,目前已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的业态模式。“园区入驻企业有50%为本土企业,还有50%来自晋江市域外企业,集聚了拉链、织带、成衣、设计、商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福建麦动产业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园区运营经理林清权说,园区在区位上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20分钟车程可到达石狮,距离高速路口15分钟,半个小时可到达晋江市区,一个小时可到厦门。“2024年园区实现总产值超6亿元,亩均产值1000万元、税收31万元。”
这些年,泉州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园区标准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构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实践平台,向新型工业化新征程全速进发。去年,泉州第二产业增加值6774.89亿元,增长6.9%,增速居万亿GDP城市第7位,站稳全国工业十强。(融媒体记者 黄文珍 通讯员 陈永添 郭金刨)